名校之路 - 南洋理工大学的四十不惑

2024-04-28

来源: 易伯华教育

名校之路 | 南洋理工大学的四十不惑

新加坡留学申请,新加坡留学服务,新加坡留学费用,新加坡院校申请,新加坡留学专业,新加坡留学方案规划,易伯华留学服务

南洋理工大学坐落于新加坡西南部的裕廊山附近,楼宇依山而建,校园就嵌在山坡上,这种错落有致的校园设计,成就了南洋理工“全世界15大最美丽校园”之一的称号。10月1日,“易伯华亚洲名校之路”访问南洋理工,我们采访来自于中国山城重庆的留学生。谈到校园及气候,他认为,南洋理工的地貌和重庆很类似,新加坡气候犹如夏季的重庆,他在这里生活没有疏离感。不方便的是,在校园里找目的地,犹如迷路的羔羊,需要在楼宇走廊来回穿梭,坐电梯要确认B6还是1层是地面位置。这样的设置,确实很能锻炼人的立体空间思维。车行往南洋理工云南园,会路过一个牌楼,上书“南洋大学”四个字,这似乎在提醒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血脉联系和精神传承。

南洋大学建立于1955年,是著名南洋企业家、慈善家、华侨陈六使先生创办。1980年4月4日,南大理事会发表声明,接受李光耀总理的建议,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合并,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。1981年,为了培养新加坡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专才,政府决定在南洋大学校址开办南洋理工学院。1991年,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,把国立教育学院纳入麾下,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。2006年4月,南洋理工大学正式企业化。作为国立大学,除了政府财政投入之外,还有其他渠道筹集资金,为办学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。华裔馆外景为了纪念南洋大学及其创办者,在校园建有华裔馆。走入其中,正对着楼梯就是陈六使先生的铜像。他1897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乡(今福建厦门集美区),19岁下南洋,来新加坡打工。起初在陈嘉庚的下属工厂工作,后来自办企业,经过数年发展,成为树胶界钜子。1950年,陈六使出任中华总商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主席。20世纪50年代,他提出马来亚(马来西亚和新加坡)是“吾人之故乡”,号召华人在居住地落地生根。他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得到华语教育,就筹创一间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大学。1972年9月11日,76岁的陈六使因心脏病突发逝世,1974年举行铜像安置礼。

华裔馆就是当年南洋大学行政楼,集学术研究、博物馆和图书馆为一体,目标是成为中国以外研究华裔、华族、华人的领导机构。华裔馆的设立,是因为很多捐助者慷慨解囊,有新加坡福建会馆、义安公司、丰隆集团等机构,还有李嘉诚、林绍良、陈有汉等个人。新加坡政府也按照捐资一比一的比例,资助华裔馆。这里是人文学院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的办公处,展出南洋大学相关图片130余张。我们参观的时候,正在举行“何谓华人?”(Chinese More or Less)图片展。七个陈列室的精选图片与文物,介绍世界不同地区、不同时代的华人。展览从“自我”、“其他华人”和“跨越华人”三个视角出发,为“华人”不同时代的定义进行探索与比照。南洋理工学习中心

在华裔馆的旁边,就是南洋理工校园新地标性建筑,就是戏称为“小笼包”的学习中心。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英国当下最红火的设计师之一托马斯·赫斯维克。托马斯在30岁出头时,已被英国誉为“新的莱昂纳多·达芬奇”,他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、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塔。他的设计理念是:“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好设计,是与生活息息相关,与城市里的人紧密相连。”

学生中心的外观设计比较奇特,特别像中餐使用的小笼包的蒸屉。托马斯的设计作品总是与众不同,他认为,创造力是大脑的事,舒适感是屁股的事,主宰世界的是大脑而不是屁股。这座建筑确实是根据新加坡的气候、环境等特点,有效利用了地理空间,虽然外表奇特,但里面空间利用率高,通风环保。这座大楼体现了新时代“去中心化”的理念。没有正面,从四周看这座建筑,它的横截面都是一样的;外墙面都是雕塑,由1050件混凝土板做成,外表手工拉坯的粘土陶器,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;没有主门,从各个通道都可以进入这座建筑的中庭,中庭具有层层退台的韵律感,和各个独立的空间单元连接在一起;建筑底部面积较小,踏上坚实的地基,通过倾斜的柱子,往上层层扩展,有效扩大上部空间;中庭四面八方都是通风口,这是针对新加坡常年高温高湿的环境,让围绕这座建筑的空气得到最大化的循环;围绕中庭自由排开11个教室,教室内也是豆荚状的排列,布置非常灵活自由,每间教室都是自由空间。这座建筑获得了新加坡建筑管理学院颁发的“绿色建筑标志金奖”。艺术、设计与媒体学院外景

名校之路 - 南洋理工大学的四十不惑

南洋理工大学的艺术、设计与媒体学院(NTU-ADM)建筑设计别具一格,融合了不同的曲线因素,尤其以弧形的屋顶草坪最有代表性,还有造型奇特的景观花园和幕墙,让这座建筑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和透明度。南洋理工大学的主要建筑,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修建的。每个建筑都很具有设计感,彰显了中西交融的现代化大学的独特魅力。易伯华CEO周成刚和陈瑞强博士合影

南洋理工大学近15年来取得了跨域式发展。据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、光子学研究院联合主任陈瑞强博士介绍,南洋理工大学主要分为文、理、工、商四大学院,8270多位教职员工,在校学生达到31700多名。南大也与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联办李光前医学院,并在2013年录取第一批学生。这里还有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、新加坡独有的专业师资培训学府——国立教育学院、集中研究地球科学自然灾害课题的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,以及研究重点放在生物膜的新加坡环境生物工程中心。南大也设有许多一流研究中心,包括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和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。

南洋理工在可持续发展、新创意媒体、保健医疗体制科技、新丝绸之路和创业创新生态模式五个方面着力甚多,立志将学校打造成一所卓越的环球大学。2004年,英国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》的全球200所一流大学排名中,排全球第50位,在亚洲排第7位;2007年,在英国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》全球一流科技大学前25名;2015年QS年世界大学排名中,南洋理工名列第39位;2016年便蹿升到第13名,2020年排名第11名。近几年亚洲高校排名中,它和姊妹校新加坡国立大学,轮流坐庄,排名前两位;在50岁以下的年轻大学中,南洋理工大学已经连续多年占据榜首。王歧捷教授介绍他的研究方向和成果

南洋理工大学整体投入多,对于人才的引进力度很大,因为学校很年轻,也吸引了很多年轻有实力的学者的加盟。我们采访的青年学者王歧捷教授,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、南洋理工大学博士、哈佛大学博士后。他认为,南洋理工的求学经历对他影响很大,这里有“大导师和小导师”的双导师模式,为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他去哈佛大学读了3年博士后,毕业后回到母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,经过九年时间,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正教授。

谈到为什么回到新加坡工作,他认为,新加坡的科研环境很好,发展目标定位为高科技方向,要把新加坡建设为第二个瑞士。整体研究偏应用方向,成果能够直接呈现,并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。当然,在这里做研究,有充足的科研经费,也有很好的生活保障,能够让大家踏实研究和工作。版权声明:以上图文均为易伯华原创,作者为亚洲名校之路记者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在线咨询免费评估版权声明:部分图片及内容和文字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处理。

留学计算器

新加坡留学计算器

快速定制你的个性化留学

  • 账号登录
社交账号登录